5. ขม[khom]/苦
“苦”本义系指具有药理作用且有毒的味道,是判断东西是否有毒的一种感觉,是不被人们青睐的味道。对于“苦”来说,由具体的苦菜抽象到苦菜的味道,味觉的刺激引发其他生理感觉的产生,而这种刺激性的令人不快的味道带来的感受又被投射到了心理感知域,从而带上了痛苦忧伤等消极的感情色彩。因此,汉语和泰语里表现的词汇都是消极的意思。
因此, 泰语的ขมขื่น、ขื่นขม的引申义都表示苦痛,苦楚,辛酸。在泰语常用习语中的“苦”经常与“甜”搭配使用,这立点就为了对比。如:“หวานอมขมกลืน”,指示“接受顺境,也要接受逆境;把苦了拉平来看”。
汉语中“苦”的义项众多,从本义到各种引申义的发展变化都是人们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这与人的大脑和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密切相关"人的各种感知相互连通,身体某一感官受到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的同时也能引起其他感官的反应,这也便是生理上的“通感”现象。
在上文关于“苦”和“ขม”的词义类别和隐喻认知方式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何种民族,使用何种语言,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方式都是相似的,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基于对自身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味觉作为人类最初、最本能、最普通的一种官能, 汉泰语言词汇的发展基础都源于人类共同的味觉体验,这也形成了我们通过比较之后所得出的以下“苦”和“ขม”的隐喻共性,汉泰语言“苦”的来源域同为味觉,而目的域又同为情感。人类生理感受的共性,形成了人们对于“苦”味与生俱来的不佳反映,于是也就形成了两种语言所共有的对于“悲伤是苦”、“ความโศกเศร้าคือความทุกข์”的共同隐喻认知。而在通感式隐喻中汉泰语言的五官跨域映射也有相同的路径。表达方式上也有如“苦脸”与“ใบหน้าอมทุกข์”这样的相似表达。
相比于汉语“苦”的隐喻,泰语“ขม”的隐喻更为令人失望。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两种语言所提炼出来的“苦”的隐喻义截然不同。如泰语中“น้ำตาแห่งความขื่นขม”喻指伤心泪,这词中“ขื่นขม”用来引申人们失望、伤心的情绪。这样的表达,更接近于汉语中“酸”的隐喻。则是两种语言中独特的隐喻小类。
以上我们逐一分析了“味道”家族成员词义的隐喻转义过程,从中可见汉族饮食中的味道与世界万事万物相联系,既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又增强了汉语对现实世界的表达力度。这种联系的心理基础实际上是以隐喻为桥梁实现的,是“隐喻认知”在味觉领域的具象化。味道直接反映于人的鼻腔和口腔两种味觉器官上,并且通过心理感知得到一种心理评价,从而将人体的味觉与其它感觉打通,形成对作用于感官事物的更深刻的认识,实现了从具体认知到抽象认知的思维提升。所以,人们会由香甜联想到美好幸福,从苦涩联想到人生的苦难与挫折。